查看原文
其他

小巫谈养育:什么是真正的智力开发?

小巫艺术养育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
2024-10-15

文丨小巫

图丨来自网络


教育部办公厅曾就某些早教产品发表声明:“……在儿童早期过早进行识字强化训练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,请有关单位和广大家长提高警惕,谨防上当受骗。特此声明。”

01

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

十几年前的某一天,在我们当时居住的小区里,两名邻居的女孩,都在三四岁左右,都就读于某钢琴艺术幼儿园,穿得整整齐齐、干干净净,坐在花园的石凳旁,拿出纸张和各色铅笔,认认真真地...写字。


她们面前纸张那耀眼的白色,在四周郁郁葱葱绿色苗圃草坪树木的衬托下,显得极为突兀。


一名女孩是中德混血儿,她的爸爸坐在她身边,一丝不苟地教她写德语单词。爸爸没有紧盯着她的时候,她不由自主地在纸上画画。她才四岁吧,正处于画圆圈的阶段,但是爸爸不许她乱画,让她规规矩矩地写德文。


于是,这个仅仅会画圆圈的小姑娘,不得不一笔一划地写了好多洋字码。


旁人看见这一幕,也许会感叹:这孩子多用功啊!多聪明啊!这么小就会写字啦!


而我看见这一幕,心里也很感叹:这孩子多可怜啊!刚刚开始画圈圈,就要写字,她的发展被严重扭曲了。这个爸爸为什么这么心急啊?七八岁的时候,她也能学会这些字啊!

而我自己的两个“蛮荒娃”呢?他们只知道尽情地享受自然,捡树叶、看小草、找虫子、围着喷泉奔跑……


那之后不久,某天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,路过我们俗称“朝百”的商店,女儿突然问我:“妈妈,上边那八个字念什么?”


“北京朝阳商业大楼。”


我念完了才看出来的确是八个字,当时心里一惊:这小女子,怎么看一眼就知道是八个字呢?


女儿当时度过了一段所谓的「识字敏感期」,逢字必问念什么,自己捧着字母表刻苦学习。我只回答她的提问,并不趁热打铁给她上课。她对数字也有兴趣,据另外一位小朋友的父母反映,我女儿数她自己和小朋友手里一共有多少块糖的时候,连进位加法都算出来了。


在此之前,网络上曾经有一场恶战,“闪卡”与“不闪”之争。有一位坚定的闪卡支持者,炫耀闪卡的辉煌成就时,就举过他们5岁儿子的例子,说他数桌子上的物品(我忘了具体是什么,比如棋子吧),不用一个一个数,而是目光看着心里默数。


呵呵,我女儿这次,也不亚于那小哥哥吧。


那对父母坚信他们儿子能默数是闪卡的功劳,我则坚信我女儿这种现象是我懒惰的后果。


所以,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。她们继续闪她们的,我则继续懒惰着。


十多年后再看看,我的懒惰并没有耽误孩子们的学业。我儿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绿茵华德福学校,考入全美排名前30的顶尖文理学院;我女儿四年级之前基本没写过作业,目前就读美国公立高中,十年级期末时,也是成绩优异,登上了全校优等生荣誉榜,被推荐十一年级加入英文和中文AP课程、历史honors课程、数学进阶班。不做虎妈也能养出学霸,估计并非小概率事件吧。


02

「早教」的说法很流行,但到底

什么是早教呢?

「早教」即「早期教育」,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幼儿保育和教育处的定义,早期幼儿教育的时间范围是孩子出生到8岁这个阶段,在这一阶段里,幼儿的发育处于黄金时期,所接受的教育经历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。


在我看来,早期教育在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备受关注,是因为现代心理学(尤其是发展心理学)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证实,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对其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,甚至可以说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础。特别是0-3岁这个阶段,虽然儿童尚不具备永久性记忆,也很少有成年人能够用语言复述这一阶段的记忆,但心理学家一致承认,这个阶段的经历恰恰最为关键。


概括地说,儿童的发展由三大方面组成:身体、情感、思考,这三个领域相辅相成,必须均衡发展,达成和谐,孩子才能够健康地成长。


出生~7岁,发展身体,好比给房子打下地基;


7~14岁,发展情感,好比给房子搭起围墙;


14~21岁,发展思考,好比给房子盖上屋顶。


这三者顺序不能颠倒了,不能没有地基就砌墙,更不能还没打好地基就盖房顶;不按顺序来,房子会塌的;即便勉勉强强支撑几年,早晚也会塌的。在里边的居住者(人的自我),也会非常不舒服。


03

早教=开发智力?还是说提前学习

一些技能呢?

将早教简单地与开发智力划等号是十分片面而偏颇的理解,而且人们往往对什么是真正的智力开发存在很多误解,尤其是将智力开发误解为提前学习一些技能。儿童的发展是分阶段、有规律、循序渐进的,「万物皆有时」,提前给孩子的脑袋里塞进很多所谓的“知识”(不过是机械地背诵),让他们具备可供父母炫耀的技能,不仅会导致孩子心魂严重消化不良,而且会阻碍他们真正的智力开发。


多年前,我曾得到一个机会,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三位朋友一起观看了一场超常记忆、杜曼闪卡、识字卡和珠心算的示范表演,不能不说“大开眼界”。


虽然以前听说过这些手法,却也没有真正见识到它们的“成果”,但有一点是确定的,那就是它们都打着“智力开发”的旗号。观看完表演后,我恍然大悟——其实这些活动,并非在开发儿童的智力。那些过目不忘(国旗)、挑选点卡、识字、珠心算,并不是真正的智力活动,只是在利用人类儿童时期的某些特性,进行哗众取宠的表演,让家长赚取一些虚荣心。它们没有任何长效的益处,反而会损伤孩子的正常发展。

同在现场的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作者尹建莉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闪卡不是什么教育工具,而是商品!它不仅开发不了儿童智力,反而会损害孩子。


我儿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,也曾经认识100来个国家的国旗,这是他当时痴迷的事情,我们并没有拿它当回事儿。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“本事”,但是它不能持久,长大一些后就都忘记了。只是有一些家长误以为孩子这种远远胜于成年人的记忆力,是智力超群的证明。


然而,记忆力远远不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的重要因素。照相机式的记忆力,对于一个人的智力来说,并没有很大的意义。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,用记忆储存知识是必要的,所以人们会看重记忆力。但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,我们不再需要把脑力当作储存卡或者记忆棒那样去使用了。

儿童(也是人类)真正的智力活动在于探索、体验、观察、发现、联想、反复的试验(尝试→失败→再尝试)、思考、分析、推理、想象和创造,也就是说,儿童每天进行的正常活动,尤其是自由玩耍和料理生活,已经是在进行智力开发了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儿童的亲身体验对其认知的重要性。坐下来训练闪卡和念书,非但不能开发智力,反而会把孩子变“傻”。


虽然我反对过早开发智力,但我那天看到的“示范表演”,却并不是对孩子智力的开发,所谓的超常表现,不过是一种动物本能的条件反射。如果有人真正去开发智力,其显示的结果绝不会是什么超强的记忆力,而应该是这个孩子对问题有独特的思考、有独创的解决方式、有创新的发明、有与众不同的创造。


04

智力 = 独树一帜的思考和创造

有一年,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给她的芭学园家长培训时,播放了我家的一段录像:儿子一岁多的一天,坐在小高椅上,拿了一只没剥皮的牛油果啃。画外音听见孩儿他爹说,No!(不行,不能那么吃),一直说No。但是孩子依然啃。下一个镜头,牛油果没了,他的小桌子上放着一块饼干,他拿起来往嘴里蹭,看样子是要吃。这个时候,画外音听见他爹说,Yes!(吃这个)。随后的镜头是:我儿子看着他爸爸,伸着胳膊,手松开,饼干掉到地上。


才一岁多的孩子啊,就不服大人管教啦!“不能你告诉我什么东西能吃,什么东西不能吃,我得自己来,自己发现才行!”估计如果他爹当时没有说Yes,他就把饼干吃到嘴里了。


我们每个人都要形成自己的判断。对于一岁的孩子,牛油果不能吃、饼干能吃,是他自己发现的,他不想盲从爸爸的指教——“不要你告诉我!我自己来!”这种体验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!我们不能太早给孩子现成的东西,而是要充分给他们空间去探索和开发属于自己的独家智慧。


大李还喜欢播放我们家另外一段录像,是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,也是坐在小高椅上,尝试吃曲通粉(一种短款意大利面)。小姑娘用勺子盛了一根,试图送到嘴里,但是勺子把儿太长了,送歪了,面掉了。小姑娘又接着尝试了几次,都没有成功,最后一次,她一只手用勺子把曲通粉送到嘴边,另外一只手捂住勺子,曲通粉成功地进入她嘴巴里!


每放一次,大李都会对观众解说一次:“就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,我们看到了儿童智力的发展。Miranda通过尝试—失败—再尝试,最终有了一个突破,一个新的创意,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她的认知和能力都提高了一大步。”

孩子要在各种体验中积累经验,慢慢地相信自己的判断。你可能认为:“我教给他1+1=2,多简单!两秒钟他就知道了;如果他自己发现1+1=2,那要好长时间。”但是这种“好长时间”弥足珍贵。什么事情,如果是他自己琢磨出来,给他的感觉是不得了的。他会知道——“无论任何事情,我都可以形成我自己的判断,我可以解决任何问题,我可以掌握任何知识。因为我自己做了那么多的事情,我发现了那么多的道理!”


网上有父母发帖说他们的孩子3岁就认识好几千个字了,洋文也会读和说了,钢琴也会弹了。。。把各种“本事”罗列了一堆。有父母打电话问我“小巫你觉得怎么样啊?你看这个妈妈多牛啊!别的妈妈觉得自己特别笨。”我回答说,是呀我就看到这对父母了,我没看到这个孩子在哪儿呢。满纸都是爸爸妈妈的功劳——我很牛我很牛我很牛——反而没看到孩子在哪儿,孩子没了,孩子被淹没在他爸爸妈妈不由分说的圈套当中。


这样的孩子一开始你会觉得他很聪明什么都会,到后来你或许会发现他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、不能打破常规、不能创新,他只会背书。其实他不过就记住了一堆符号,成年人让他看什么他就看什么,成年人让他念什么背什么他就念什么背什么,没有一样是他自己的东西,他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得到开发,只不过是一只塞了一堆东西的小麻袋。


而真正的智力活动,意味着独树一帜的思考和创造,绝非简单的背诵和记忆。


05

运动塑造智力

闪卡和识字卡从业人士说,儿童是通过视觉进行学习的;好多家长急吼吼让孩子看书识字,也是误以为孩子只有在「看见」什么的时候才能学习。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啊!大自然赋予人类十二个感官,怎么可能仅仅通过区区一个感官来学习呢?老天爷难道脑子进水了?傻到在最最重要的人类活动—学习—上边,居然要浪费掉绝大部分感官、仅靠视觉?(这又令天生盲人情何以堪啊!难道他们都无法学习了?)


科学研究早已证明,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运动。在生命的头几年,思维与运动是一体的,也就是说,身体活动的时候,思考才可以发生。身体静止状态下,思维也随之休眠。我曾在给一家儿童健身俱乐部演讲的时候,调侃式地说:“不运动的孩子跟植物人相差无几。”


不仅是儿童,就连成年人,最佳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坐在那里看书听讲,而是动手去做。运动佐助思考,远在古希腊时期,哲学家和教育家们就熟知这一点,现代脑科学研究更无数次验证了它。(顺便说,你要做什么重大决定,最好别傻坐着苦想,而是出去走一走,而且,倒着走更好,令人头脑更清醒。)

儿童首先发展的一组感官,不是视觉,而是触觉、生命觉、自我运动觉、平衡觉,这些我们称之为基础感官/身体感官/内在感官,其功用是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、自己身体的形状大小和边界、身体需求是否得到满足(饥渴困累病)、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(上下左右前后正反正倒)、身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状态,等等。


关于儿童感官发展,需要浩瀚巨著才能讲解清楚,但是仅仅看到上边这段述说,是否已经感觉“小朋友好忙哦”?的确,学龄前的宝宝是很忙,在忙着打地基,哪里还有闲暇的精力去进行提前和额外的开发呢?这些基础感官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,基础感官发育不良,会导致一系列问题


儿童在学龄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,是掌握自己的身体。掌握了身体,才能够发展智力。大部分有学习障碍的孩子,都在身体感觉和平衡方面有问题;要想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,首先需要他们进行一系列的身体运动,身体自如了,认知也顺畅了。


因为——身体运动是无形的思考,数学思维是内在的运动。

通过运动,身体将全方位的感官感觉传递给脑,逐渐形成图像。学龄前的儿童,图像思维正在发展,并不成熟,直到学龄期,才有真正的图像/形象思维,且抽象思维的萌发则更晚,要等到12~14岁期间。让学龄前的儿童进行抽象思维,是在透支他们的生命。


06

教育是长远的工程


闪卡之类的把戏,并不能真正发展儿童的智力。它们其实把儿童的脑力活动(而且是很狭窄的活动)与其感官体验割裂开,也就是把孩子与他自己的感受割裂开,孩子无法与真正的自我建立联系,这是很可怕的。孩子处于成年人的控制之下,被动地接受刺激和灌输,并不能形成自己的内在知识。说得不客气些,孩子像是受训的动物一样,个体的生命没有得到尊重和发展。这样的孩子,在发展自我方面会遇到空前的障碍,也会造成一系列的身心问题。


有些给孩子进行早期识字训练的家长,声称5岁的孩子在一天之内可以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。我不知道有哪本10万字的书是适合5岁儿童阅读的?如果是成年人的书,孩子无法理解阅读内容,也只不过是往她的脑袋里塞了一堆乱码而已,即便懵懵懂懂地懂得一些,提前进入成年人的世界,对孩子又有什么好处呢?

教育是一项长远的工程,因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,没有捷径可走。幼小孩子通过某些强化训练表现“超常”,只不过给家长炫耀的资本而已,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而言,有百弊而无一利。我们那天在“示范表演”中看着被展示的孩子,心里都感到十分沉痛。还是那句话,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,他们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,我们要珍惜、要善待。


07

早教班如此红火,它们有

可取之处吗?

目前市面上流行很多似是而非的早教理论,比如右脑开发、提早阅读等等,利用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,制造一些立竿见影的后果,让不明就里的家长趋之若鹜。


要探究早教班的可取之处,也许在于给独生子女及其家长创造互相交流的集体氛围,孩子们“学”到什么是次要的,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、习得社交规范才是主要的。


但是很多早教班的立足点在于满足家长炫耀和攀比的心理,给孩子施加提前学习的压力,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弊大于利。我们成年人对待孩子一定要慎而又慎,不要提前透支孩子的生命能量,不要自以为是地开发。


的确,根据脑科学的研究,到了学龄期时孩子的脑细胞数量已经长全了。但是就脑开发而言,它的基础远远不是脑细胞数量这一个指标——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情绪发育都对脑的发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,而它们的发展要到青春期才能够完成。如果这个过程中,成年人只重视所谓的「智力」开发,而忽略了身体和情绪的成长,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大问题。所以在父母决定选择某种早教方案(或说早期开发方案)的时候,一定要先认真思考:我的孩子会因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?任何捷径都是有代价的,而过度智力开发的代价是很沉重的。

更本质的问题是,我们对孩子的脑进行开发的目的是什么?让他更聪明,进而获得一份好工作,积累更多的财富?我们都知道,一个人能否成功,取决于他是否具备相信自己并且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不是他的知识储存量;而一个人是否快乐,取决于他是否懂得创造和享受快乐,而不是拥有多少车、房和名牌。而这些能力是在儿童时期打下基础的。所以,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由的玩耍,是对童年快乐的记忆,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呵护,这是使他受益终生的财富。


08

对0-3岁的宝宝,教育应该

注重哪些方面?

家长需要牢记四个字:亲子关系早期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,其关键词之一是儿童的社会化,也就是说,儿童利用最初的几年时间来建立自我概念,并且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。


建立“自我—世界”关系的重大渠道就是家庭,尤其是亲子关系。儿童通过与父母的关系来认知自我、认知世界、习得行为、开发智力,获得与他人建立持久关系的能力。这是孩子人生的奠基石,也为今后的养育和教导铺平道路。


父母需要长时间、高质量地陪伴孩子,从母乳喂养开始,注重孩子的饮食健康,亲手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,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秉性,同时也让孩子对父母建立至高无上的信任。白天多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奔跑、玩耍、享乐,和孩子一起发现美、享受美、创造美;晚上陪伴孩子入睡,给他们抚触、唱歌、讲故事。当孩子遇到挫折时,父母认真地聆听,帮助孩子认识并掌握自己的情绪。无论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和期望,父母首先以身作则,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。

如果我们想利用孩子脑部发育的特性,就应该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充满美好的事物——故事、运动、艺术、音乐、动物、植物、大自然等等,让他们充分享受生活的美。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,从而他能够无条件地接纳自己,从容地迎接生活的挑战。


如果你想学习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智力开发、如何陪孩子一起玩儿、怎样通过故事、戏剧和游戏把课程内容带给孩子,请戳⬇️下方图片查看详情。


延伸阅读:

所有的教育都是体育

户外一小时,胜读一日书

运动塑造生命,游戏开启智力

一场游戏胜过千言万语

开学季,请收下这副速效救心丸


跟着小巫学养育


线下课程

点击图片进入相关课程

点击图片进入相关课程


如果您有意在中国其他地区开展

小巫老师的工作坊

请咨询静仪文化

朱静 13661686964(微信同)

添加微信好友时请注明“小巫工作坊”


线上课程

加入小巫养育学堂,掌握育儿魔法秘籍

小巫养育学堂报名处

小巫养育学堂班主任

识别左边二维码,和小巫养育学堂报名处成为微信好友,咨询报名流程和缴费事宜;识别右边二维码,和小巫养育学堂班主任成为微信好友,咨询课程安排事宜。


戳下方标题查看本学年招生信息

小巫养育学堂2019年招生简章

丰富多彩的课程,包罗万象的主题

大咖专家坐镇,学堂蓬荜生辉

进入学堂and/or试听课程

小巫养育学堂平台入口

小巫公益讲座免费试听

扫描左侧二维码,进入学堂授课平台;

扫描右侧二维码,进入「免费试听课程」专栏,听取小巫老师几场公益讲座的录音(非学堂课程)。

听小巫老师的课上瘾,她把课程艺术化了,像听故事一样,特生动,有情感,有温度;又像听小品一样,捧腹大笑间就领悟了育儿的真谛!太喜欢了!以后想天天听,每天听一下,保持警醒和觉知。

—— 学员


— END —

还有三百多篇精彩文章,请进入公微查看~


微信平台博主

简介

关注小巫养育学堂

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

小巫,美籍儿童教育专家,人智学者,两个孩子的妈妈;毕业于北京大学,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,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,清华大学特聘讲师;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;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(IPMT)项目发展顾问;开创『艺术养育』父母培训课程,创办『小巫养育学堂』网络课堂,创立『家庭联结力』亲子互动模式;著有《让孩子做主》《接纳孩子》《小巫教你讲故事》等十余本畅销书,累计销售上百万册;开发家庭联结力、儿童成长力、放飞想象力、教师领导力、十二感官力等系列课程,线上线下学员近百万人次;当选新浪教育首届“中国榜样家长”。

喜欢请点赞

爱看就打赏

原创是付出

稿费来捧场

因腾讯设置缘故,本微信公众号仅可关联两个个人微信号收取原创赞赏费用,因此本公号所有原创都关联到“小巫艺术养育”或“小巫养育学堂”微信号上,欢迎大家慷慨赞赏,所有费用皆会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里!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